2025年4月22日下午,第三十八期“思齐”悦读暨宋韵文化大讲堂于人文学院问津书院如约开讲。本期活动以“AI与人文:数字人文的过去与将来”为主题,特邀浙江大学文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徐永明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袁慧兰,副院长毋丹以及本科生,研究生70余人参与活动。

活动伊始,人文学院党委副书记袁慧兰老师作开场致辞。她向同学们详细介绍了徐永明教授的学术成就,并深入阐述了本次活动的核心主题。袁老师特别指出,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当下,文科生如何寻找发展出路、实现突围,已成为亟待探讨的重要课题。

讲座中,徐永明教授以专业视角深入剖析了AI对人文学科带来的冲击。他指出,当前文科课程削减、招生比例降低等现象,正是AI浪潮下学科发展面临的挑战。通过援引ACM(国际计算机学会)最新文章,徐教授强调“AI趋势势不可挡”,而文科破局的关键在于 “融合新生”。他鼓励同学们主动拥抱AI技术,将其与自身专业深度结合,从而探索出新时代的发展之道。

徐教授进一步阐述了人工智能时代文史哲数据数字化和结构化工作的重要意义、发展现状、实际需求以及面临的问题。他强调,这类工作离不开文科生的参与,同时也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撑。为了让同学们更直观地感受跨学科人才的潜力,徐教授以唐宸、王宏甦和詹君三位老师为例,生动展现了文科背景下跨学科发展的光明前景。
在谈及数字人文时,徐永明教授详细阐释了其概念与发展前景。他介绍道,数字人文是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的有机结合,不仅拥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还得到了国家多项政策的支持,教育部甚至为此设立了相关专业。从人文计算到数字人文,再到如今的人工智能阶段,数字人文的发展历程清晰可见,文献形态日益多样,数据库也在不断升级。尽管目前众多机构、高校和公司纷纷参与其中,但仍存在缺乏统一管理、投入不足、数据孤岛等问题。
此外,徐教授还分享了哈佛大学在数字人文理念下的平台实践经验,并详细介绍了浙大学术地图发布平台、智慧古籍平台,重点讲解了智慧古籍平台和云四库垂直大模型。他强调,学科发展需要培养算法、算力等能力,同时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数字人文发展和数字化资源平台搭建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和显著便利。

讲座结束后,现场气氛热烈,同学们围绕AI与文科发展的相关问题积极提问。22网新4班的黄永容同学提出关于“AI技术驱动创作生态中如何平衡用户表达自由与文化安全”的问题,徐教授指出,利用AI工具进行创作时,必须注重法律和道德层面的规范,并进一步探讨了AI带来的诸如AI写作与人类写作的区别、AI论文处理等新课题。

24级古代文学研究生江妙苗同学提出关于“考据考证方面如何平衡算法与传统考据”的疑问,徐教授建议年轻一代积极学习检索工具、编程语言等数字化资源与工具,同时也指出当前相关AI模型在古籍语义交互方面存在的缺陷,无法从原始文献中准确回答问题。

最后,毋丹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全面总结。她肯定了AI时代文科生的广阔发展空间,强调AI是助力文科发展的新工具。毋老师鼓励同学们深入了解、熟悉并驾驭这些新时代技术工具,既要坚守人文本心,又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拓宽思维,融会贯通,不断更新观念和方法。

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活动圆满落下帷幕。通过此次讲座,同学们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规划,也将以更积极的态度探索AI与人文的融合路径,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实现个人的可持续发展。
